7 山东组建能源“大集团”
3月21日,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济南挂牌成立。作为山东能源领域的一艘航母,该集团由省内六家煤炭企业重组而成,煤炭总产量达到8300多万吨,稳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前五位。
山东能源集团“十二五”时期的目标是,力争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型能源企业。业内人士估算,这意味着,届时山东能源集团煤炭年产量将达到两亿吨,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据了解,山东能源集团将稳定和强化国内“三大战略区域” 以及“七大基地”规划布局,适时开发国外战略资源。其中,“七大基地”包括济宁、菏泽、黄河北三大省内基地和陕西、内蒙古、新疆、云贵四大省外基地。
点评:
组建山东能源集团,有利于山东煤炭企业集中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形成合力,由单体变集群,把行业优势拓展为区域整体优势,对于山东的省内能源需求,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经济大省山东,也是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大省。山东占全国2.2%的煤炭储量、4.6%的产量、9.9%的消费量,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资源小省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供需缺口不断增大。山东省管煤炭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面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产业链条较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安全生产压力增大等问题,越来越难以安全稳定保障全省能源供应。组建大的能源集团,是山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山东煤炭企业参与全国竞争提供了有力平台。
8 落后煤化工被喊停
国家发改委网站4月12日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表示收紧大型煤化工项目的审批,并再次明确列出禁批目录,直至煤化工产业规划出台。
《通知》指出:在国家相关规划出台之前,暂停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禁止建设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焦炭、电石项目,加快淘汰焦炭、电石落后产能。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禁止建设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上述标准以上的大型煤炭加工转化项目,须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
点评:
目前,国内煤化工项目集中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宁夏等省区。以新疆为例,2010年在新疆大规模建设浪潮下,神华集团、五大电力集团等6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陆续进入新疆,40多个煤电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
企业积极发展煤化工项目主要是受利益的驱动。一方面,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相关产品的增值空间较大;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圈占煤炭资源以获取更多的利益,目前也在积极进行煤化工项目的布局。此外,各个具有资源优势的省份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争先推出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在当地建设煤化工项目。随着各地和各大煤炭企业的“十二五”规划相继出台,各自关于煤化工的项目规划陆续浮出水面,《通知》的出台对于加强引导、避免过热殊为必要。
9 地方强制煤炭就地转化
3月,内蒙古自治区下发《煤炭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方案严格煤炭生产行业准入。其中,要求新上煤炭生产项目必须同步建设转化项目,以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配套项目;煤炭转化项目原煤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50%以上。
10月21日,新疆出台《煤炭资源有偿配置与勘查开发转化管理暂行规定》。根据新规定,新疆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将按“以项目配资源”原则并注重项目实际投入与转化。即,申请用于煤电、煤化工等的煤炭开发项目的就地转化率须达到60%以上。
一面是国家能源开发格局日趋西移,迫切需要西部贡献能源原材料;另一面是资源地选择以行政手段强留煤炭附加值于本地,减少煤炭外流。
点评:
鼓励资源就地转化,应该把握一个度,加大就地转化力度不等于减少调出。这两者是要完全区别开来的。未来调出量肯定还会增加,尤其是山西、陕西和内蒙这三大主产区。只是煤炭产量增量中应该会有更多的煤炭实现就地转化,一来能够避免长距离运输造成能源浪费,二来能够确确实实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煤炭产业大干快上的背景下,地方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可以促进煤炭产业链延伸,为资源产地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但行政干预有违市场需求,资源地应视生态环境、市场环境、资金、技术等条件,因地而异发展煤炭转化项目。
10 煤炭应急储备启动
为提高应急状态下煤炭供应能力,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6月份印发《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将委托煤炭、电力等企业,在重要煤炭集散、消费、关键运输枢纽等地建立煤炭储备点,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煤炭应急储备基地。
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点重点部署在沿海、沿江、沿河港口和华中、西南等地区。例如,第一批煤炭应急储备承储单位选定为神华、中煤、同煤、大唐、华能等10家大型煤、电企业和秦皇岛港、黄骅港、舟山港等8个港口企业。目前,第一批煤炭应急储备已经完成,在主要港口和主要集散地形成一定规模储备。
日前有消息称,第二批煤炭应急储备项目选址正在论证,储备规模为1000万吨。按照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规划,2013年底我国可形成国家煤炭应急储备2000万吨。
点评:
如果国家在煤炭消费集中地和煤炭流通中转环节掌握适量的煤炭储备,就可以有效应对灾情,有效弥补电煤缺口,把损失降到最低。从目前来看,我国建立煤炭储备基地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用于应对煤炭供应中断和严重不足等紧急状况,对增强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状态下的煤炭供应保障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一举措对减少煤价波动,缓解电价上涨压力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如果能用市场化手段,国家监控煤炭用户、生产企业等必须储备一定量和一定期限的煤,藏煤于民,想必对保障供应的作用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