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能源大省,陕西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为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从2012年下半年起,能源市场风云突变,煤炭石油等能源企业遭遇了严重挑战。
面对困难,我省主要能源企业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经济稳增长奠定了基础。
能源大省:科技创新是必然选择
去年上半年,油品市场大幅波动,特别是二季度以后,油价震荡下行,成品油价格“三连跳”,地方石油企业库存大幅增加。煤炭企业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煤炭滞销、库存增加、价格持续下滑。比市场压力更大的是环保压力,近年来全国雾霾天气日益频繁,首先受到责难的就是煤炭等能源企业。
对于能源大省陕西,是挑战,更是机遇。
我省能源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延长了产业链,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
——陕煤化集团所属的陕化60万吨合成氨、94万吨尿素顺利投产,带动全省尿素产量大增。
——北元化工年产110万吨PVC项目,带动全省PVC、烧碱产量持续保持三成以上的高增长。
——延长石油集团橡胶一期200万条全钢子午胎项目全年完成97万条,比上年增长39%。
——咸阳化学60万吨甲醇项目,全年产量达到68万吨,同比增长101%,以上项目新增产值超过30亿元。
……
2013年,全省化工业在连续两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1.87亿元,同比增长14.3%,一批新建项目陆续投产,拉动了能源化工业的快速增长,重点调度的17种化工产品中烧碱、PVC、合成氨、甲醇、子午胎均有大幅增长。
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我省工业支柱产业。
延长:增强技术创新竞争力
延长石油集团作为西部地区首个世界500强企业,在依靠技术创新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链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年投入科研经费已高达60亿元;二是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联盟。目前延长石油集团已拥有6个科研设计机构、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大研发平台和3个中试基地。特别是与省科技厅共同创造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高效集成的“延长模式”,不仅为延长石油,也为全省企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投入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延长石油加快发展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创造了条件。
即将投产的榆林靖边园区项目,是延长石油集团建设的全球第一个以煤油气为原料的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启动项目总投资269亿元,将形成6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及下游化工产品。该项目与传统煤化工项目相比,资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8.86%;能源转化效率比煤制烯烃提高11.9%,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废渣减排幅度均在60%左右,新鲜水用量比国内先进水平低60%、年节水1000余万吨。配套建设沙生湿地,实现污水“零排放”。该项目被评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项目”和“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油气煤综合利用模式被列入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陕煤化:强化煤化工产业链
针对煤炭产业结构单一、旗下化工企业效率不高的困境,陕煤化集团决定做大做强煤化工这块蛋糕,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011年5月,陕煤化集团成立了技术研究院,有效整合集团内部科技资源。2012年8月31日,陕煤化集团主导建设的“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揭牌,为我省首例。
在煤制化肥产业,集团对所属渭化和陕化,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150万吨化肥的总产能。
在焦化产业,改造所属陕焦化工公司,实现了年产200万吨焦炭、2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生产能力。在韩城和黄陵分别建设了年产520万吨和260万吨的焦炭项目、年产30万吨甲醇及煤焦油综合利用项目,使全集团焦化规模达到1000万吨。
在煤盐化产业,所属北元化工建成了100万吨大型PVC工程和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区域形成了“煤、焦、电、电石、聚氯乙烯、烧碱、水泥、聚氯乙烯下游产品”的一体化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在煤基甲醇深加工产业,依托自主研发的DMTO二代技术,以甲醇为主要原料的蒲城清洁能源项目等即将建成投产,全面达产后,集团的甲醇产能达到320万吨,烯烃产能达到70万吨。
在煤制油产业,通过重组富油科技和天元化工公司,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制取清洁燃料油技术。正在建设的清水工业园大型干馏多联产一体化项目,将实现煤炭分质高效转化,在缓解我国对石油的过度依赖方面具有战略意义。
我省优质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十二五”规划在省内布局了20多个现代煤化工项目,产值将超过千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现代煤化工产业将成为我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