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煤炭行业遭遇了严峻考验,不少煤炭企业经营陷入困难。为准确掌握榆林市煤炭行业当前整体情况,笔者近期走访了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部分煤矿及煤炭运销企业,从榆林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榆林市煤炭行业优势分析、榆林煤炭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等方面分析煤炭开采、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潜在风险和问题根源,提出商业银行对该行业的经营策略。
榆林煤炭价格现状
201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煤炭市场有效需求放缓、经济整体疲软的影响,煤炭价格震荡下跌。2013年整体销售价格仍持续下跌。
分析榆林市上半年煤炭产销及价格形势,主要体现“两增两降”的特点:煤炭产量增、价格降;国企产量增、民企产量降。
影响榆林煤炭价格的因素:一是国内宏观经济的下行,传导影响煤炭行业下游消费萎缩,产需矛盾加剧,造成煤炭滞销,价格下滑。二是进口煤炭大幅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煤炭进口量增加,企业对国内煤炭需求减少。2012年,全国煤炭年产量36亿吨,进口煤炭达到2亿吨。2013年6月中国煤炭进口总量为1.58亿吨,占国内原煤产量的8.1%。三是产业结构单一。榆林市煤炭以资源输出为主,深加工技术、能力不足,就地转化率不高,产业链不长,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四是铁路运输的“瓶颈”仍然是制约榆林市煤炭外销的重要因素。此外,2013年河南等省份推出的“煤电互保”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煤炭外销的难度。
榆林市煤炭行业优势分析
煤质:榆林侏罗纪煤田是国内最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其优质环保的特性,使得下游客户脱硫、脱硝、气化等环节成本可大幅度降低。还可以作为其他产煤地区的配煤使用。动力煤需求相对稳定,风险防御性较强。
成本:受益于“煤层厚、埋藏浅、结构简单、瓦斯含量低”、适合大型综采等优势,2012年榆林市吨煤平均成本150元至220元(含税费),较全国煤炭企业平均成本307元/吨(含税费)低87元至157元。
安全生产:榆林市煤炭瓦斯含量极低,地质构造简单,煤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几率非常小。2012年,榆林市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31,比国家安监总局通报全国平均水平0.374低91.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对陕北能源基地“珍惜资源、深度转化”战略要求,以“大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主体”,加快煤炭资源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走资源的综合、循环、高效利用之路,区域特点逐步显现。尽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榆林煤炭行业仍将面临销售滞胀、价格低位运行等问题,但是受益于“煤炭质量、生产成本、安全生产”三大优势,在全国煤炭行业中仍将保持特有的竞争优势。
榆林市煤炭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分布,决定了必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仍将是稳定的。当前榆林煤炭行业面临以下两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区域发展及政策优势明显。《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发展规划和加快建设陕北、黄陇、神东、蒙东、宁东、新疆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政策,为榆林煤炭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在陕西等部分综合配套条件比较好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的国家煤炭产业转化政策,更有利于榆林煤炭产业深加工发展。
支柱产业地位稳定。2012年,榆林市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97.9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71%,占比近一半,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同时,榆林市煤炭行业也面临挑战。一是需求持续低迷。我国以“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两高”行业调控政策,将进一步减少电力、钢材、水泥、化工等煤炭下游客户对原煤的消耗。同时核电、水电、风电等绿色环保新能源项目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挤压煤炭消费总量。二是产能过剩。到2015年,榆林市煤炭产量将达到4亿吨,将面临产能集中释放、过剩的局面。三是转化参差不齐。尽管省政府已经下发《关于推进“三个转化”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议纪要》,明确“陕西省煤炭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发展规划,力争2015年末全省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50%”。但受制于发展现代煤化工、煤油气联产项目所需的“资金、技术、成本”等核心要素限制,榆林煤炭产业转化的主体仍为“股东实力强、技术先进性和自有率较高”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量中小型煤炭企业仍将面临转化率低、产销两难的困境。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通过对榆林煤炭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商业银行应抓住“煤质、价格、成本、规模、渠道、转化”这六块决定煤炭企业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要素,细化客户,优先支持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具有规模、成本、技术优势的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对产业相对单一、无渠道和转化优势、规模偏低的小型煤炭企业要审慎介入,或用自偿性较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代替传统信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