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召开《有色金属工业“十三五”规划研究》启动会,部署开展有色金属行业“十三五”规划研究工作。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作动员讲话。
《有色金属工业“十三五”规划研究》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承担开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主要是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研究提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十三五”发展的新思路、新重点和新路径。
陈全训指出,开展有色金属行业“十三五”规划研究,事关全行业发展大计,是全行业的一件大事,也是今年协会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为政府、行业、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协会上下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规划研究的重要意义,举全协会、全行业之力,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研究工作。要在分析行业“十二五”规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汲取经验教训,确保研究内容和所提建议更加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同时还要考虑长远,为行业“十四五”规划预留空间,做到承前启后。
陈全训强调,规划研究首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意图。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和产业变革,先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也已经发布。在规划研究中,要把这些重大战略决策的精神吃准、吃透,深入了解各项战略提出的背景、涉及的内容,分析其对国家发展和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把主要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研究工作中去。
陈全训指出,规划研究还要适应新常态,提出适应新常态的行业发展思路和战略措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头。谋划有色行业“十三五”发展,不能沿用过去的老思路、老办法,必须认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正视行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提出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的新思路、新任务、新目标和新措施。必须抓住当前形势下的战略机遇期,重点突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端发展、全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破“产能过剩、技术水平、资源环境”的三重约束,使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引领行业在新常态下科学健康发展。
陈全训最后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切实提出一批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做好项目储备。有色金属行业未来发展,必须要把一批事关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大工程落到实处,要有支撑行业科学健康发展的项目储备。尤其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的深入,国家投融资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企业和专家意见,把重大工程、主要任务与强国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国家支持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切实推进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建设。
协会本部相关部室及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钨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钛业分会、镁业分会、再生分会有关负责人参加研讨。
“十三五”期间,是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由于各国“节能减排”和轻量化工程的压力及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对中国镁及镁合金高品质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已有进一步建立固定模式或机构、最终形成成熟国际交流、运行机制的要求。由此进一步影响和带动国内企业和应用市场。作为资源性商品而又兼备减重、节能、回收特性的金属镁,理当在可持续发展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经济转入复苏,发达国家重归制造业,新兴经济体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概念的普及与深化,镁产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我国城市建设运营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将使镁合金内饰件、座椅框架、高品质镁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宽幅镁合金板等镁合金铸件、型材、板材大有用武之地。预计2015年,我国金属镁产量将超过80万吨;“十三五”末,即到2020年底,我国金属镁产量将达到130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不超过我国镁行业现有产能,目前其实际利用率50%左右;“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金属原镁产量70万吨,而“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金属原镁产量将超过100万吨。)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镁作为独具国家特殊地位的战略性资源和新型结构材料,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战略机遇期,在交通轻量化、新能源材料、环保产业、消费电子、海洋工程、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所提出的乘用车的平均燃料消耗要由2015年的6.9升/百公里降至2020年的5.0升/百公里(百公里节油率将达到27.5%!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每辆汽车的减重率要达到16.5%-22%!世界先进指标!)将为镁合金零部件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此外,我国城市建设运营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将使镁合金内饰件、座椅框架、高品质镁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宽幅镁合金板等镁合金铸件、型材、板材大有用武之地。
1、指导思想
立足我国特有资源优势,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转型机遇期,深化改革,全方位创新,千方百计挖掘,引领、释放“调结构”及“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的红利,切实加强协调组织,做好产业设计,充分发挥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特点和优势,使具有国家行业重要战略意义的工艺技术和项目取得工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化等方面的显著进展或突破,全面增强镁工业核心竞争力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我国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努力开拓和建设中国特色金属镁产业。
2、主要行业发展目标
在此期间,我国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比较明显的进展,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比较明显的改善。
(1)行业产量目标
预计2015年,我国金属镁产量将超过80万吨;“十三五”末,即到2020年底,我国金属镁产量将达到130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不超过我国镁行业现有产能,目前其实际利用率50%左右;“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金属原镁产量70万吨,而“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金属原镁产量将超过100万吨。)
(2)节能减排指标
“十三五”期间,我国镁工业节能减排将取得更大进展,单位产品能耗进一步降低。2020年,我国金属镁综合能耗将降到3500千克标煤/吨,相比“十二五”末,节能率近13%,平均每年节煤约50万吨;二氧化碳平均年减排率超过17%,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30万吨;每年平均节约用电15亿度(KWH).
(3)技术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争取占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2%。重点开发并推广新型冶炼、熔铸、合金制备等绿色高效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并规模化生产宽幅板带材、高技术含量的型材、铸件及锻件等精深加工产品;突破大型关键性配套设备的国产化技术,开拓在生物材料领域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技术。
(4)结构调整
产业布局及组织结构得到优化,产品品质和质量基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优化布局,显现产业集聚效应,镁冶炼企业向资源、能源比较优势明显的西部地区转移,将形成陕西榆林、山西运城、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多个冶炼原材料基地。
——镁深加工及应用产品企业重点集中形成长三角、朱三角、重庆以及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等多个加工基地。
——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争取在“十三五”末,镁合金精神加工产品产量达到60-70万吨,培育至少10家产量规模超过2万吨的镁合金精深加工企业。同时,推动冶炼企业优化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末培育6家以上产量超过5-10万吨的上规模、上水平、真正实现信息化生产与管理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我国镁冶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深化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和延伸。
“十三五”期间,镁工业将大力推进镁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重点满足汽车、轨道列车、高铁等交通运输用大型、多孔、异型、空心镁合金型材,高品质镁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大型镁合金压铸件及宽幅超过1500mm镁合金板材;重点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用高强、高韧、高温、耐腐蚀、耐疲劳的镁合金板,大规模锻件、型材,大型复杂结构镁合金焊接件;重点发展特种性能的镁合金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