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完成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47%,预计全年将完成70多亿元产值。近年来,西北有色院不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以年均22.3%的增速实现了快速发展,多项指标进入全国转制院所前十名。
高速的发展取决于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创新技术。西北有色院在巩固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技术展开攻关,将技术与国家战略和国内外市场相结合,不断加快在新材料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突破。目前,已成功引进稀有金属材料3D打印设备,并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与成型技术和相关的原料制备技术。在表面技术领域,已具备最全的各项新技术研发平台,特别是在飞机发动机叶片涂层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海洋工程和大船用稀有金属材料、生物医用人体植入新材料、节能环保用新型过滤材料等方面一些正在兴起的新领域,也已有了新的技术和产品预研及重要进展。
在产业化过程中,西北有色院没有走贪大求全的路子,而是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前景,瞄准具备技术优势的领域,开发、研制、生产特色产品,在高端市场抢占竞争先机。近年来,在钛及钛合金材料、金属多孔材料、超导材料、核材料和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和成长起一大批在国际上或行业内部居于主导、龙头地位的高水平生产线。
创新技术之所以能实现快速转化,得益于西北有色院全力推动科技平台建设,发挥工程化中试和验证作用。西北有色院先后组建了6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平台,贯穿了科研、中试、检测全过程,实现了实验室成果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有效转化,打通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通道。2013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的军用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样板示范工程。该基地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军民融合科研生产平台。目前,该基地已为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部门的59个型号研制了84种产品。基地的建成极大提升了研究院在该领域的最强研发和供货能力,进一步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不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与机制改革中,西北有色院改变了原先只转化自身研究成果的模式,与高校、政府、国际机构,在技术、资金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层次的合作,发挥了研究所的引领带动作用。2013年,西北有色院与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中核集团注资8000万元控股西部新锆核材料公司,公司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至2.3亿元。西北有色院也积极响应“重振丝绸之路经济”的战略要求,合作成立了“欧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航空和舰船发动机关键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从事航空和舰船关键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与新疆阿拉尔市合作,开展有色金属研究、开发。此外,西北有色院先后加入“科技部对俄技术合作”、“国家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中国再生资源产业”、“中国镍钴及铂族金属产业”陕西省“钛及稀有金属材料”“镁产业”“3D打印”等10多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与国内外多个高校、院所、企业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于俄罗斯的合作中,成功吸引对方的科研成果在陕转化。
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西北有色院不断探索,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近三年来,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组织发行公司债券、贸易融资、开具银行承兑汇票、项目贷款、资金拆借等方式为研究院聚集发展资金12.9亿元。2012年,首次借助院集团的整体优势,成功发行中期票据,融资3亿元,克服了院所或科技型公司单独发长债难的问题,保证了发展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2013年,再次发行第二期中期票据4亿元,调整和优化了西部材料公司财务结构。同时,对控股的西部超导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通过组织申报使其进入了上市辅导阶段。
在西北有色院的探索努力下,科研成果实现快速就地转化,研究院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研究院的产业化公司已经达到25个,并不断对各公司增资扩股和扩大产业规模,一个百亿元规模的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