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比较流行的词语叫“新常态”,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把它用在了目前的中国经济身上,那么何谓“中国经济新常态”?
昨天在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卓越国购发展研究基金会/卓越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4年世界和中国经济论坛——复苏与增长”上,连平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
连平综合近三年来的经济数据对比分析,认为与过去相比,中国经济发展运行状况总体来看在六个方面已经发生变化,应引起关注。
首先,经济增长总体来看呈现中高速增长,2012年、2013年都是7.7%,今年估计7.5%左右。这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过去波动幅度较大,有的时候偏低,比如受到危机冲击的时候,只有7%;而高的时候要有15%。其次,经济增长小幅度波动。这三年来经济增长无论以年度来看,还是年内各个季度,无论同比还是环比,波动都很小。
第三,紧平衡就业。当经济运行在7%到8%区间相对偏低的时候,就业状况没有出现明显恶化,甚至在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还是在上涨。所以基本上是平衡的,但平衡中间劳动力价格还是在往上走,这说明这样的地区劳动力供给比较紧张。这种紧张状况是在整个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情况下发生的,而非过去出口产业旺盛的背景。第四,低水平通胀。近三年来CPI数据总是在2%到3%区间来回波动,趋势似乎还有所回落。PPI连续28个月负值,这表明制造业领域有一定的通缩。第五,经济运行中风险开始显现,但是局部性风险,不是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
第六,有限度刺激经济的政策。宏观政策具有逆周期调节的性质,近年来每年都有一些定向的、结构性的、有限度的逆向的调控。
连平认为,中国经济过去保持较高增长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就业,未来就业的问题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逐渐消退,只要经济增速不是急剧下滑,就业不再是焦点问题。焦点问题将是经济运行中的风险。连平的观点是,“就业状况平稳,经济会照样发生危机。”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在哪里?连平说,首先是通缩。PPI连续28个月为负。通缩对整个经济的伤害是很大的,会抑制消费,抑制投资,对未来经济运行持续产生较大压力。其次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的状况。第三是市场上的违约风险慢慢开始显性化。信托产品违约、联保联贷违约到目前不再是个案。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行压力,风险正在由原来的隐性走向显性化,这是我们必须要加以关注的问题。
经济的新常态,再加上目前的风险因素,连平认为,中国经济要保持目前的速度,不应该再继续往下走,至少平稳运行要保持两到三年。
“未来流动性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继续,但如何把这些资金疏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不是货币政策问题,需要制度性的改革来消除资金流动的梗阻。”连平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依然是全方面、更深层次的改革。